龙婉丽委员:失去运动兴趣、引发身体损伤,如何破解体育应试化倾向?
无论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还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都规定中小学生每天要保证不少于2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然而,全国政协委员、静安区副区长龙婉丽调研发现,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和延续性存在不足,一些政策实际落地仍有不足。
比如,当前体育教育评价主要集中在中考体测成绩,强调跑步、引体向上等体能测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运动兴趣、长期习惯养成和综合能力方面的表现。“这种应试化倾向导致学生将体育活动视为‘任务’,失去对运动本身兴趣,短期突击训练会加剧身体损伤的风险。”龙婉丽说。
此外,体育与心理健康联动还不足。学校心理健康干预更多依赖心理咨询,没能充分发挥体育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运动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自信、调节情绪。
龙婉丽呼吁,要进一步改进体育教育评价体系。比如,建立多元化的体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运动兴趣、参与态度、合作能力和健康状态纳入评价内容。借鉴国际经验,关注学生在体育项目中的进步情况,而非单一考核一次成绩。再如,完善长效评价机制,引入“体育成长档案”,通过记录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运动表现、兴趣培养和参与活动情况,并加入游泳、网球、舞蹈等,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多元发展,避免出现“为了测试而训练”。
如何推进体育课程与心理教育间的联动?龙婉丽说,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课程相结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体育课”,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在体育课程中,设计带有挫折教育和情绪管理目标的运动活动,例如通过竞技项目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失败、调整心态,以及通过足球、篮球等团队合作类项目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
龙婉丽提出,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帮助他们识别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能表现出的情绪问题,例如过度激动、冷漠退缩或反应迟缓等异常情况。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培训掌握简单的心理干预方法,通过运动激励学生、舒缓学生情绪、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等。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 龙婉丽委员:失去运动兴趣、引发身体损伤,如何破解体育应试化倾
- 向海争风倾听北部湾上的风电交响曲——广西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全容
- 直播电商兴起带动就业效应显著:行业成就业新引擎,催生多样化新
- TCL科技拟115.62亿收购深圳华星半导体21.53%股权
- 养老服务新举措:居家社区养老提升与老年人需求满足并进
- 能源结构优化助力绿色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0%
- 泓德基金:2月制造业PMI超季节性回升,重回扩张区间
- 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开展雷锋精神义诊活动
- 2025年中国汽车品牌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 前景诱人,波动加大!公募大咖热议AI投资的冰与火
- 新业态兴起伴生虚假摆拍,多方合力强化治理净化环境
- 外卖行业蓬勃发展,多地探索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织密安全网
- 金价创历史新高后回落,未来走势仍受多重因素影响
- 共筑全龄友好城市未来2024“上海-东京”中日城市管理精细化
- 《中国城市运营指数报告2024》: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要从过
- 长江证券董事长金才玖因工作调整辞职刘正斌代为履行公司董事长职
- 健康聆听无碍沟通|全国爱耳日
- DeepSeek突袭公布成本利润率:545%